
在上午的研討會中,李曉惠教授以「產品品質與供應商合作誘因:來自公益企業法的實證」為題,探討共益企業法(Benefit Corporation Laws)實施後,企業是否會因考量利害關係人利益,而促使供應商提升產品品質、降低產品退貨率。研究結果指出,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因忽略供應商利益,導致產品品質下降;而重視供應商利益的企業,則能提升產品品質,不僅減少退貨,亦有助於提升利潤與產品耐用度。

王丹青教授則以「全球與在地交織:社區、政治意識形態與中國企業在美國的跨境併購」為題,分析政治意識形態對中國企業在美國跨境併購成功率的影響。研究探討了社區保守或自由傾向、媒體報導影響,以及經濟狀況對併購完成率的作用。結果顯示,媒體正面報導能提升併購成功機率,而經濟困境則降低完成率,因此大城市的完成率高於鄉村地區,保守社區較不信任中國買家。成功率最高的產業為貿易、金融及電信,製造業則最低。

下午的研討會中,由博士生王政憲、唐小雅、Luksi Visita與陳洛婷依序發表論文研究,主題涵蓋供應鏈中ESG實踐、新興市場跨國企業併購的訊號理論、國際距離對企業分拆行為的影響,以及日本汽車製造商海外表現。每位學生皆獲得Klaus Meyer特聘教授、譚丹琪教授與王丹青教授的專業回饋,協助其研究深化與完善。

本次工作坊從上午至下午,議題豐富,聚焦於ESG相關研究,並強調跨國企業在全球與地方永續發展中的重要角色,與會者踴躍提問,促進更深入的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