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午的研讨会中,李晓惠教授以「产品品质与供应商合作诱因:来自公益企业法的实证」为题,探讨共益企业法(Benefit Corporation Laws)实施后,企业是否会因考量利害关系人利益,而促使供应商提升产品品质、降低产品退货率。研究结果指出,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因忽略供应商利益,导致产品品质下降;而重视供应商利益的企业,则能提升产品品质,不仅减少退货,亦有助于提升利润与产品耐用度。

王丹青教授则以「全球与在地交织:社区、政治意识形态与中国企业在美国的跨境并购」为题,分析政治意识形态对中国企业在美国跨境并购成功率的影响。研究探讨了社区保守或自由倾向、媒体报导影响,以及经济状况对并购完成率的作用。结果显示,媒体正面报导能提升并购成功机率,而经济困境则降低完成率,因此大城市的完成率高于乡村地区,保守社区较不信任中国买家。成功率最高的产业为贸易、金融及电信,制造业则最低。

下午的研讨会中,由博士生王政宪、唐小雅、Luksi Visita与陈洛婷依序发表论文研究,主题涵盖供应链中ESG实践、新兴市场跨国企业并购的讯号理论、国际距离对企业分拆行为的影响,以及日本汽车制造商海外表现。每位学生皆获得Klaus Meyer特聘教授、谭丹琪教授与王丹青教授的专业回馈,协助其研究深化与完善。

本次工作坊从上午至下午,议题丰富,聚焦于ESG相关研究,并强调跨国企业在全球与地方永续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与会者踊跃提问,促进更深入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