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DAKA園區參訪亞洲首創和平港廠電三合一循環生產為核心的永續園

  本中心譚主任丹琪帶領本校商學院、法學院等多名教師及同仁,至台泥DAKA園區進行參訪,參觀亞洲首創的和平港廠電三合一循環生產為核心的永續園區。本次行程原安排於1138月前往,但受到4月初的花蓮7.2級大地震及7月底的強烈颱風凱米影響,在聯外交通重創的情況下,調整參訪行程至今年113日辦理。

  水泥產業的碳排約佔全球碳排的7~8%。其製程中的熟料燒製過程,需要使用石灰石及煤炭進行燃燒,不可避免的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相較於其他產業,水泥業的範疇一碳排比例相對更高,同時也是國際碳稅/費的優先徵收對象,因此在製程上的永續轉型至關重要。台泥很早便意識到這個趨勢,從源頭做起,2023推出UHPC低碳高質化建材,並在花蓮和平廠成立全台最大的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建材製程中心,與傳統混凝土相比可以降低約60%的碳排放量,並且可以延長建物的生命週期,達到雙重減碳的目標。

  UHPC低碳高質化建材同時也應用在台泥DAKA園區的再生資源利用中心。再生資源利用中心為花蓮縣政府與台泥公司攜手合作之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專案計畫,協助解決花蓮縣長久以來垃圾處理的棘手問題。在極具設計感的建築本體內,是一座每日可處理最多200噸垃圾的汽化焚化爐。透過汽化爐分離多種材質的廢棄物後,利用不完全燃燒所產生的一氧化碳,再進行二次完全燃燒達到1300度供水泥窯燒製熟料使用。焚燒後所產生的飛灰及底渣,也可做為水泥替代原料循環再使用,達到減煤、減碳的效益,預計每年減少4萬噸碳排放量,達到廢棄物循環再利用之永續發展。

  除此之外,DAKA園區也是地方永續發展的重要基地,與部落共同展望更美好的未來。園區的建立,除了吸引大量的遊客造訪外,同時也替部落青年創造了有別於原本製造業以外的就業機會,其中包含園區內的生態導覽員、設立市集協助部落村民創業,以及便利超商雇用在地居民等。台泥也成立「財團法人花蓮縣私立和平永續慈善事業基金會」並設立「急難救助基金」,由園區內超商及星巴克進駐的場域租金轉為公益捐款基金,除了改善部落學童的學習環境,也應用該筆基金改建舊廠區的辦公空間,作為緊急避難所供村民使用。在113年強烈颱風凱米侵台的時候,便開放給部落村民進駐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台泥和平廠區雖為水泥開採所聞名,但其環境生態復育也極具成效。這要歸功於和平港作為工業港不得撈捕的法規影響,以及廿多年前建港時使用大塊石堆置成護坡,提供了珊瑚附著生長的良好環境。由於幾年前的颱風影響,港堤外的珊瑚被海浪沖斷,台泥於110年開始執行「生態方塊珊瑚移植培育計畫」,將珊瑚重新移植到港內以水泥打造的無限雙環型生態方塊上,成功復育率達到八十九%,共復育成功二八八株珊瑚。目前和平港共有160種珊瑚,以及多種與珊瑚共生的熱帶魚悠游其中,和平港也是歐盟海事組織認證的生態港。

  除了海生生物外,DAKA園區沿岸也是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小燕鷗」的繁殖地。受惠於電廠設施的阻隔減少外部干擾的環境,以及和平港的多樣魚群生態等食物來源,和平工業區旁的漢本海灘成為小燕鷗每年48月從澳洲、印尼遠渡而來的棲息地。由於小燕鷗具有群聚築巢的特性,台泥團隊特別繪製了栩栩如生的水泥製小燕鷗,一方便吸引小燕鷗前來築巢,另一方面也作為擬似餌,阻絕其他野生動物的捕食。

  對台泥來說,將「永續」植入同仁DNA,進而成為永續人才的做法,是台泥永續轉型的核心價值。因此上至管理階層、下至員工,都將永續落實在每一天。DAKA園區的永續成果,讓參訪的老師及同仁深刻體驗,台泥讓永續行動不只是倡議、口號,更是實質發生在工作場域中並應用的行動,值得台灣傳統產業學習。

20250113_054719717_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