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产业的碳排约佔全球碳排的7~8%。其制程中的熟料烧制过程,需要使用石灰石及煤炭进行燃烧,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相较于其他产业,水泥业的范畴一碳排比例相对更高,同时也是国际碳税/费的优先征收对象,因此在制程上的永续转型至关重要。台泥很早便意识到这个趋势,从源头做起,2023推出UHPC低碳高质化建材,并在花莲和平厂成立全台最大的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建材制程中心,与传统混凝土相比可以降低约60%的碳排放量,并且可以延长建物的生命周期,达到双重减碳的目标。
UHPC低碳高质化建材同时也应用在台泥DAKA园区的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再生资源利用中心为花莲县政府与台泥公司携手合作之民间参与公共建设专案计画,协助解决花莲县长久以来垃圾处理的棘手问题。在极具设计感的建筑本体内,是一座每日可处理最多200吨垃圾的汽化焚化炉。透过汽化炉分离多种材质的废弃物后,利用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再进行二次完全燃烧达到1300度供水泥窑烧制熟料使用。焚烧后所产生的飞灰及底渣,也可做为水泥替代原料循环再使用,达到减煤、减碳的效益,预计每年减少4万吨碳排放量,达到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之永续发展。
除此之外,DAKA园区也是地方永续发展的重要基地,与部落共同展望更美好的未来。园区的建立,除了吸引大量的游客造访外,同时也替部落青年创造了有别于原本制造业以外的就业机会,其中包含园区内的生态导览员、设立市集协助部落村民创业,以及便利超商雇用在地居民等。台泥也成立「财团法人花莲县私立和平永续慈善事业基金会」并设立「急难救助基金」,由园区内超商及星巴克进驻的场域租金转为公益捐款基金,除了改善部落学童的学习环境,也应用该笔基金改建旧厂区的办公空间,作为紧急避难所供村民使用。在113年强烈台风凯米侵台的时候,便开放给部落村民进驻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台泥和平厂区虽为水泥开采所闻名,但其环境生态复育也极具成效。这要归功于和平港作为工业港不得捞捕的法规影响,以及廿多年前建港时使用大块石堆置成护坡,提供了珊瑚附着生长的良好环境。由于几年前的台风影响,港堤外的珊瑚被海浪冲断,台泥于110年开始执行「生态方块珊瑚移植培育计画」,将珊瑚重新移植到港内以水泥打造的无限双环型生态方块上,成功复育率达到八十九%,共复育成功二八八株珊瑚。目前和平港共有160种珊瑚,以及多种与珊瑚共生的热带鱼悠游其中,和平港也是欧盟海事组织认证的生态港。
除了海生生物外,DAKA园区沿岸也是二级保育类野生动物「小燕鸥」的繁殖地。受惠于电厂设施的阻隔减少外部干扰的环境,以及和平港的多样鱼群生态等食物来源,和平工业区旁的汉本海滩成为小燕鸥每年4至8月从澳洲、印尼远渡而来的栖息地。由于小燕鸥具有群聚筑巢的特性,台泥团队特别绘制了栩栩如生的水泥制小燕鸥,一方便吸引小燕鸥前来筑巢,另一方面也作为拟似饵,阻绝其他野生动物的捕食。
对台泥来说,将「永续」植入同仁DNA,进而成为永续人才的做法,是台泥永续转型的核心价值。因此上至管理阶层、下至员工,都将永续落实在每一天。DAKA园区的永续成果,让参访的老师及同仁深刻体验,台泥让永续行动不只是倡议、口号,更是实质发生在工作场域中并应用的行动,值得台湾传统产业学习。
![20250113_054719717_iOS 20250113_054719717_iOS](/uploads/asset/data/67a30ba850f96e4a486e3493/20250113_054719717_iOS.jpg)